金融创新必然要监管。
在7月8日举办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透露,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目前央行正在组织市场机构从事相应工作。
而会上,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则提示,Facebook推出新型加密货币对我国数字金融领域是一个重要警醒,要警惕我们被“弯道超车”。
在今年2月召开的2019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会议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稳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加强虚拟货币监测处置。
Libra是Facebook宣布推出的加密数字货币项目,据其白皮书介绍,目的是建立一套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尚未落地,就被暂时搁置,原因是面临美监管层层阻力。7月30日,美参议院再次举办“数字货币监管”听证会,议员和从业者针对数据安全等问题并未达成明显共识。在最新的公司季度财报中,Facebook提醒投资人由于很多因素导致他们可能无法在2020年如期推出Libra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将会给目前的金融体系带来什么影响?是否会威胁到微信、支付宝业务?监管部门怎么完善金融科技监管的制度框架?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武长海、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互金行业权威人士。
如何看待央行推动数字货币研发?
监管应该在有效预警、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支持鼓励创新
新京报:央行表示要推动数字货币研发,你怎么看?
互金行业权威人士:数字货币能使交易活动更加高效,而且成本更低,能见度更高。若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可以给数字货币市场带来很大信心。
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央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增强央行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控制力。另一方面,数字货币和法币的货币政策可以不同,如法币涉及零利率下限,可以有非常少但必须是正的利息,但数字货币可以有负利率,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这样对经济刺激作用会更大。
黄震:央行要发行数字货币的想法,在周小川任人民银行行长时,就已经部署了,并且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具备了基本条件。但数字货币用什么技术支持,以及定位是什么,还没有定下来。金融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要时间,难度也很大。央行肯定要支持可以掌控的机构来参与,民营企业可能很难参与。
我的建议是,监管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消灭创新,应该在防控风险或者说监测,以及有效的预警、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来支持鼓励创新,这才是我们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正确道路,正确做法。最近这几年以防风险为由,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可能是伤害了创新。希望通过Libra发行的计划,让我们的监管,我们的政策有所反思,有所调整,有所优化。
陈文:央行的数字货币应该可以算是基础货币的补充。但是像以前央行发行基础货币,要最终投放到市场,实际上是必须通过银行做渠道商,银行微观主体做一个渠道,但是像数字货币的发行,可以直接面向普通老百姓和非营企业,少了传导环节。
武长海:目前讨论法定数字货币为时尚早。我们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总是一惊一乍的,为何?因为我们没有从战略上真正深入研究数字货币化的一系列问题。
互联网巨头发币会不会冲击现有货币?
绕不开监管,现阶段不可能代替法定货币
新京报:Libra落地后会不会对法定数字货币有冲击?马库斯在听证会上一直强调其竞争对手不是法币,而是支付宝、微信。
互金行业权威人士:首先,Libra的出现将会深刻改变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世界金融格局,加剧货币竞争。一旦Libra广泛使用,那么将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Libra实际上对现有的货币制度形成了挑战,尤其是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形成了挑战。
同时,监管难度大,Libra提出要帮助10多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进入全球金融体系。由于加密货币仍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且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等。近年来,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是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多维度的解决方案。数据拥有者(用户)需要在使用便捷与牺牲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数据使用者(企业)在获得用户数据后更应在提供服务之余,对数据的过度使用保持节制。
从根本上来说,Libra仍然只是一种在特定网络社区或商圈内使用的专用代币,既然是代币,那么它与法定数字货币并存的可能性并不太乐观。不管虚拟货币会不会形成与法币并存的格局,只要它以货币的姿态出现,与法定货币形成替代关系,就始终绕不开监管问题。
Libra的目标之一就是,以最低成本为游离在银行系统外的10亿人提供在线商业和金融服务。这无疑增大了监管难度,势必在推广过程中引来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更为严密和严厉的监管。至少在目前的条件下,一种不受各国政府监管的“全球货币”是不太可能在全球各国通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5G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生态”大势所趋,未来数字货币或将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也许在未来,真的会形成法定数字货币和少数数字稳定币并存的格局。
黄震:Libra发行绕不过主权国家的坎。基于世界性的数字化潮流,可能需要一种世界性的数字货币。主权国家现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应对。Libra发行,对主权国家的数字货币构成了冲击,所以它不仅是针对像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种支付机构,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一种金融基础设施,那就不仅是发币或者支付功能,还包括清算、结算等这一系列功能。
特朗普在推特上充满火爆色彩的言辞,确实对Libra的发币有非常大的冲击影响。因为当前各主权国家的政府、国会、货币当局,是基于整个国家的信用而发行的法币,从而产生巨大的财政金融效应。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如果离开了法币,就无法想象,尤其是美元。如果Libra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新的替代性货币,可能确实像美国国会议员说的,会冲击美国的货币政策和美元的地位,也就会冲击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影响到美国在全球经济链条中目前处在顶端的地位。
目前,超大型科技企业的不断扩张而形成的垄断,已经出现了。美国目前还是基于已有的法制提出要求,比如特朗普要求Libra发行,要申请银行牌照,想经营支付有关业务,就要得到监管的许可。这也就是目前其发币计划暂时难以推进的原因。比如中国所有的金融业务都需要纳入监管,并且必须实施牌照管理。
陈文:Libra直接触及的是个人和企业部门,在跨境支付结算领域具有比较大优势。美国的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是远远不如中国的。在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非常方便时,Libra在中国作为支付结算工具的发展空间并不大。
像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也都有相当规模的用户数,如果这些全球的互联网巨头都发行自己的虚拟数字货币,就会替代法币的应用场景。比如,阿里发行了数字货币,肯定优先让淘宝、支付宝的用户去使用。这意味着,如果对巨头发行加密数字货币不加限制,也有可能就会形成主流国家、价值比较稳定的法币和这类加密数字货币共存的状况。在一些通货膨胀特别严重的国家,老百姓不愿意去用法币,但是因为美元的兑换被管制住了,就可能会去使用像Libra这种加密数字货币。如果当地政府没有好的手段管制,有可能有法币会被冲击掉。
武长海:互联网公司发行虚拟货币,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在现有国家治理模式下,都不可能冲击或者代替法定货币。
加密数字货币尤其是Libra为代表的稳定币不能也不可以代替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纸币的替身,是由央行发行的,一般的加密数字货币本身不具有货币功能,政府不可能把货币发行权拱手让给一家企业,这个想法在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下,企业发行的虚拟货币会在局部代替货币的功能,这是人类不能阻止的发展规律,在现阶段讨论加密数字货币代替法定货币是不现实的。
如何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可以运用“监管沙盒”,避免一刀切
新京报:Libra出现后,监管部门怎么完善金融科技监管的制度框架?
互金行业权威人士:监管部门可以实行“开明监管”,避免一刀切。立法者、监管者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磋商,相互试探,相互博弈,测试边界,为新的技术开拓市场空间和法律空间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促使监管者逐步调适监管政策,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可以运用“监管沙盒”这一概念。“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此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监管者在保护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严防风险外溢的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地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鼓励更多的创新方案积极主动地由想法变成现实,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金融科技创新与有效管控风险的双赢局面。
黄震:现在可能是要进行一个分层的治理,目前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基于主权国家它的跨国的合作,以及国际组织的协调,对于这种数据治理的标准、规则指引现在正在探索。
第二就是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去挖掘、分析、开发等,需要用产业引导的方式。因为目前来说,大家都意识到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数字产业的发展不是仅仅靠有关个人数据信息、有关保护的一些规定就能实现,可能还要产业引导、产业规划等等,这些更有利于帮助它的发展。同时对于产业可能带来的垄断或者竞争,这些方面的问题要提前进行一个预判。
武长海:金融科技是金融创新的辅助手段,因此金融科技不可能代替金融,Libra能否归结为金融科技的判断标准是它能否是为金融服务的,为金融创新服务的,这个金融一定是国家法定意义上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我们已经吃到教训,把金融科技和金融混为一谈,结果导致金融风险和财富非法分配和转移,脱离实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陈文:一般在科技创新领域,讲的是颠覆性创新,也就是跟以前的价值尺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创新者都死掉,只有少数活下来,比如团购网站创业经历了千团大战后仅剩美团、大众点评两家,但这不适合金融创新,社会危害太强,金融创新必然要监管。
现在金融科技是大的业态,有一些初步的细分,但是还不是很清晰。同时,围绕金融科技创新这一块,哪些模块是可以放给市场的,哪些可以引入一些相对可以把控的、经过审核的主体来进行创新,哪些是该由政府主导,我觉得应该是要去做一个区分的。
我国金融科技如何面对挑战?
正视数字货币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建立合理的风险规避机制
新京报:Libra若成功落地,会不会对我国目前的优势地位形成弯道超车?下一步,我国的金融科技应怎么去应对一系列的挑战?
互金行业权威人士:在Libra出现以及加密数字货币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主动参与到这场数字经济新竞赛当中,应进一步放开对加密数字货币的学术和技术讨论,迅速提升中国相关产业人士对数字经济竞争的认识水平。增强危机感,正视数字货币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建立合理的风险规避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企业进行尝试。
黄震:目前中国的区块链企业的技术应该说在全球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是专利申请数和技术世界领先,同时,区块链落地项目很多,比如说基于票据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现在中国的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制度的落后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Libra发行以后,马化腾有段话是讲得非常精辟的,这种发币技术早就有了,关键看监管。我们国家最近处在一个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的阶段,对互联网企业参与金融,尤其是发币的计划,是采取了高压式的强监管、严监管。目前政府叫停了我国境内所谓以区块的名义来进行发币的这些架构、项目、活动等等。
可能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者的用户加起来,都没有Facebook的用户多,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支付宝、微信应用的中心化技术,Facebook采用新的分布式加密账本技术,会使支付的速度大大加快,成本降低,中国支付企业现有的优势可能会全部被扫荡一空。
陈文:我觉得不用焦虑。跟芯片等领域不同,Libra发行本身不是技术上重大的突破,技术门槛不高,如果中国监管机构允许,阿里、腾讯绝对发得更快,技术绝对不会落后,用户群也不少。而且,Libra发行对国内的影响会比较弱,第一,在国内客群不够;第二,国内支付领域的支付宝微信做得非常好,Libra的使用场景不多。
武长海:还是那句话,金融科技是为一国金融服务的。Libra不是金融科技,如果是它也一定是为美国金融或者美国服务的。Libra本身和法定数字货币没有任何关联性。法定的数字货币发行是数字经济下的一种大趋势,各国央行都在考虑,目前要发行数字化人民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一是技术问题,二是人民币资本项下不能自由流动,三是利用数字货币进行违法犯罪等。
新京报记者 张姝欣 陈鹏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薛京宁
文章转自:新京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意见,不代表认知区块链观点和立场,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作者及认知区块链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图文转载于网络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删除。